科学研究

  • 学术成果

学术活动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成果

毛振华:新冠疫情对湖北省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20-02-21 作者:互联网 来源: 访问次数:568

毛振华:新冠疫情对湖北省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健康经济与管理研究|新冠抗疫要报(五)


作者:毛振华教授  武汉大学董辅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宏观论坛首席专家


摘  要:自 2019 年 12 月 12 日武汉发现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以来,确诊规模不断增加,波及区域从武汉扩散至全国并向海外蔓延。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作为此次疫情中心,感染人数更多、持续时间更长、隔离管控措施更为严厉,由此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及后续影响较全国更大。本文结合对疫情发展情况与复工节奏的判断,就湖北省经济、重点行业及企业所受疫情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并从抗疫举措、财政支持、金融支持、公共治理四个维度给出政策建议,以降低疫情对经济秩序的不利冲击。 

关键词:新冠疫情  经济影响  对策 


 一、三种情境下新冠疫情 对湖北省经济的影响分析


当前湖北省以外地区疫情防控取得一定进展,湖北省在全国各省份人力物力资源支持下,患者救治工作已显成效,但疫情仍处于高发期,疫情发展态势严峻。疫情的发展情况及复工时间是其对经济影响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以下分别从三类情境判断,就疫情对湖北省经济影响进行分析。

(一)乐观情境:影响2020年经济增速约1.5个百分点

如当前疫情防控措施到位,乐观估计全国除湖北省以外地区疫情可在2月底有所控制,湖北省疫情3月底有所控制,2月底前非湖北地区实现逐步复工,湖北地区3月可基本实现开工。在此情境下,疫情将影响湖北省2020年经济增速约1.5个百分点,一季度冲击最为明显,或仅实现微幅增长,全年GDP增速或不低于全国水平。疫情冲击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批发零售业一季度直接损失明显,但后三季度影响较为可控。湖北省及武汉市部分工业及建筑业或可于3月中旬开始逐步复工复产,较全国复工复产时间延迟两至三周,全国节后生产运转将为湖北省各产业的复工提供支撑,并于第二季度开始恢复,但复产后延迟交付的违约成本、防疫背景下安全生产成本、停工期间租赁等不可变成本以及人工成本上涨等值得关注。

(二)中性情境:影响2020年经济增速约2.6个百分点

中性情境下,湖北省疫情预计4至5月得到控制,3月底湖北各地区开始全面复工。在此判断下,疫情将影响湖北省2020年经济增速约2.6个百分点,一季度经济下滑2.5个百分点左右,全年GDP增速大概率低于全国水平。第二产业方面,除水电煤气等民生保障行业和半导体制造等特殊行业外,其他类企业在一季度基本处于停工状态,但有望通过赶工、提高产能利用率等得到较快恢复。第三产业方面,一季度居民部门和非金融企业部门的需求将受到较大抑制,住宿餐饮业可能面临大幅下降,二季度或延续低迷并波及三季度;批发零售业方面,民生物资及其他必需消费品的正常供应为行业提供了较强支撑,加之线上零售或对实体零售形成一定对冲,总体影响有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方面,湖北省及武汉市在全国交通运输网中的特殊地位不变,交通停滞的直接经济损失巨大,但疫情有效控制后,在返乡人口回流的刚需影响下,三季度后客运量会有一定程度反弹。

(三)悲观情境:影响2020年经济增速约4.2个百分点

悲观情境下,湖北省疫情在5月后才能得到有效控制,复工时间进一步推后,在此判断下疫情影响2020年经济增速约4.2个百分点,全年经济增速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方面,长达一个季度以上的复工延迟或将导致相当部分企业陷入经营困难甚至面临倒闭危机,本地企业违约风险或上升并引起区域投融资环境恶化,对投资者信心、人才吸引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对汽车制造等已进入存量竞争行业的市场地位有一定影响。此外,现代制造业普遍采取低库存运营,较长时间的停工停产将使省内外物流网络运转受阻,导致企业供应链管理失序。第三产业方面,供需两弱局面或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形成叠加负面影响,同时中小型服务企业或面临资金链断裂、防疫成本高企、居民失业导致的消费能力下降等多重冲击,相当部分个体经营的住宿餐饮及小规模线下零售企业将无以为继,经营布局集中于省内的本地企业也将陷入一定经营困难。

总体看,考虑目前湖北疫情进展和持续管控措施,我们较倾向于中性情景判断。以下基于中性情境估计,就疫情对经济、重点行业、企业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二、新冠疫情对湖北省经济、重点行业以及企业的影响


新冠疫情短期内对湖北省需求侧及供给侧均将带来冲击。需求侧方面,投资及消费均将受到影响,但出口受冲击相对较弱;供给侧方面,疫情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最为明显,制造行业有望通过复工后的赶工等方式得到一定恢复。此外,疫情将加剧湖北省内企业及区域间的分化发展态势。

(一)投资消费都将受到一定冲击,出口受影响相对较弱

此次疫情短期内或对湖北省消费、投资及出口三大需求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一季度及上半年,程度或将明显大于非典时期和全国平均水平。首先,湖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高,且始终保持快速增长,此次疫情将使得湖北省一季度消费总额大幅下滑;而武汉市社零总额占全省的1/3以上,预计疫情对武汉市经济影响更为明显。其次,受复工推迟影响,湖北省房地产及基建投资等活动短期内或持续低迷,但考虑到湖北省相对充足的基建项目储备,上述行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因此,疫情对湖北省投资需求的冲击主要表现为“推迟”而非“抑制”。再次,疫情对湖北贸易出口的影响总体较为有限。一方面,湖北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推动,对外贸易依存度仅9%左右。另一方面,湖北省/武汉市并非入境游热门区域,因疫情采取的人员管制措施对旅游出口影响相对有限。总体来看,短期内疫情或对湖北省三驾马车带来冲击,但得益于湖北省在中国经济中的枢纽地位、相对均衡的产业布局和庞大的经济体量,且考虑到后期政策对冲经济风险的发挥空间,发生局部经济衰退的风险不大,对中长期的经济影响总体可控。

(二)服务业受冲击最为明显,同时需关注疫情对汽车等省内优势第二产业的影响

服务业是湖北省受疫情冲击最明显的产业,将成为拖累2020年湖北省经济增长的******因素,冲击大概率或延续至二季度,甚至三、四季度。具体来看,疫情冲击下的住宿餐饮业将对湖北省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造成较大拖累,且考虑到旅游业恢复滞后的影响,住宿餐饮业二季度或仍将低迷,同时省内住宿餐饮业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疫情下部分企业倒闭或冲击当地就业;交通运输业将面临较大的直接经济损失,且湖北省运力恢复期限将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后续刚需影响下二季度货运及客运情况或改善但完全冲抵疫情影响的可能性很小,中性情境下影响或持续至二、三季度;房地产行业遭遇的短期冲击较大,销售增速放缓加剧,一季度大概率负增长,预计全省恢复将晚于其他区域,可能于二季度后;批发零售业面临消费品种类及销售模式的分化,随着疫情逐步控制,预计疫情对批发零售业的冲击对湖北省全年经济的影响有限。

疫情对湖北省第二产业的冲击取决于疫情的持续时间,预计第二产业全年增速回落幅度可控,但需重点关注疫情对湖北省优势产业的影响。考虑到复工延迟导致的生产停滞,疫情对第二产业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业及建筑业生产的供给侧,但考虑到复工后可以赶工的因素,全年增速回落幅度可控。此外,疫情对湖北省制造行业生产物资价格的影响或明显高于全国,复工后有望通过赶工、提高产能利用率等方式得到一定恢复,但仍需高度关注企业生产情况,尤其是优势产业。汽车行业方面,目前疫情影响下湖北及武汉各车企复工时间待定,预计将承受较大的生产和供应链资金压力,若复工时间延迟过长,疫情或对部分车企竞争力产生一定影响。建筑行业方面,基于建筑行业劳动力密集型属性,疫情冲击下将承受较大的因开工延迟、工资上涨和安全生产保障成本陡增等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但省内建筑业企业资产规模较大、市场地位较高、抗压能力较强,且近年来在基建领域的较高增速或可为建筑类企业的恢复和发展提供支撑。

(三)疫情将加大湖北省企业分化发展态势

头部企业和尾部企业分化态势将进一步加剧。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比例较高,私营工业企业比例较低且平均资产规模较小。疫情影响下,体量大、布局多元的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而体量小、业务单一的企业则面临较大资金风险。从企业库存看,疫情期间需求骤降会导致部分农业企业、餐饮零售企业大量库存积压,疫情结束后该类产品也面临很大的降价销售压力和减值风险;从应收账款看,行业特性使得建筑类等企业的应收款项庞大,一旦下游遭遇资金链问题易产生坏账;此外,疫情还将带来企业刚性支出压力增加、短期流动性压力陡升等影响,均将在不同程度加大不同信用水平企业的分化发展。

武汉“1+8”城市圈受疫情冲击大于其他区域。黄冈、鄂州、孝感身处武汉“1+8”城市圈,距离更近加之人口流动密集等因素导致其疫情蔓延很快,受到经济冲击很大,未来经济的回升受武汉发展情况的影响很大;而经济体量相对较高的襄阳、宜昌、十堰,由于地理位置相对较远加之支柱产业主要为汽车、电力等第二产业,疫情造成的经济冲击相对次之。根据公开数据,春运期间武汉近500万人离开,其中近7成是流向省内其他城市,而监测数据显示,孝感和黄冈是接受武汉返乡客流比例最高的两个城市,平均每天有13%左右的人从武汉出城到达孝感和黄冈。


三、湖北省应对疫情冲击的政策建议


疫情自身发展态势外,政府的应对措施也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政策干预可稳定市场预期,避免经济秩序波动,对冲疫情的不利影响。以下分别从抗疫举措、财政支持、金融支持、公共治理四个方面就湖北省应对疫情冲击给出政策建议。

(一)细化疫情防控举措,争取最好结果并做更严峻准备

湖北省疫情仍处于高发期,前期居家隔离为主的防控战术基本失败,下阶段需多维度细化防控举措,尽******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同时做好更严峻情形准备。第一,提升组织管理能力,抓“科学防控”和“加强救治”这两头,促进抗疫各方面的工作,同时各级政府应紧急选用具有专业背景的干部进入一线指挥;第二,强化当前“强力封省”、“四类人员应收尽收”、“省外对口支援”的防控政策,与此同时结合各层级资源配置能力优化基层分工,加大外省对口专业人员支援比例;第三,物资方面,坚持尊重市场规律与执行一级防疫政策相结合,建议提高政府采购紧缺物资价格一倍以扩大市场供给,同时加大社会资源调动力度;第四,尽力改善医护人员条件与待遇,实行分级补贴,同时支持本地科研机构加速病毒研究和疫苗研制,准备新药推广和生产;第五,视疫情形势制定管控力度递减和递增的预案,研究进一步升级管控力度的条件、程序和配套政策工具箱。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重点扶持基建民生与重点行业

应积极争取中央政府更强的转移支付力度与新增专项债额度大幅度扩容,同时考虑地方政府项目收益专项债要求较高,后续可争取将将湖北区域标准适当放宽,发挥财政资金基建托底作用,并加大对医院、学校、污水垃圾处理、停车场等民生短板领域的建设支持。此外,疫情缓解后,财政部门应加快节奏转向对服务业企业和中小微制造业企业的扶助,迅速评估各行业受冲击情况,采取阶段性的税费减免措施;同时对于受冲击严重的行业和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可适当进行疫情补贴,促进形成产业链救助机制,打造恢复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提高金融有效供给,精准服务实体企业

当前应及时追踪疫情对湖北省经济及信贷市场的影响,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对于此次受冲击较为严重的行业加快开辟包括贷款审批、债券发行等“绿色通道”,提高融资效率,对所涉及湖北省上市公司,则采取适当放松金融监管如延迟披露等措施。

此外,需高度关注民营及小微企业面临的经营困难及资金压力,降低其融资成本,鼓励本地金融机构加大对“名单内”企业支持力度,加快实现金融供给链的精准匹配和高效转化。

(四)深化公共治理改革,构建长效保障机制

此次疫情暴露公共治理短板,需深化公共治理改革并探索构建长效机制,提升公共治理效率。第一,深化公共卫生预警、报送和信息发布机制改革;第二,提升湖北省基层医疗体系和基层服务水平,引导综合医院对社区医院进行对口帮扶和对口建设,当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等举措可适当常态化;第三,引入物资调配、供应链管理、危机响应、公共关系处理等领域专业人才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同时尝试缩减体制内绩效较差机构,与企业和其他专业团体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应对公共管理难题,提高决策科学性。湖北应对这次疫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对提升公共性系统和公共治理能力有更深切的体会,理应在重构再造新结构上走在全国的前列,并为今后长远的稳定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